肌肉量怎麼看?肌肉量標準、自我評估方式與增肌技巧一次掌握!
肌肉量是什麼?肌肉量標準男女有差別嗎?在本篇文章中,TANITA將介紹肌肉的重要性以及肌肉量判斷的方式,並和你分享增加肌肉量的飲食與運動指南,最後附上測肌肉量推薦的身體組成計資訊,讓你在家也能輕鬆測!
目錄: |
一、體重不是一切!這些身體組成指標更能反映你的健康狀態 |
一、體重不是一切!這些身體組成指標更能反映你的健康狀態
你是否曾經為體重數字的上下起伏而感到煩惱?但其實單靠體重數字,我們對自己的身體所知甚少。除了體重之外,還有許多更重要的指標,能更準確地反映出我們的健康狀況。以下將帶你認識這 5 個關鍵指標,讓你從科學的角度管理體重,輕鬆達到理想的健康狀態。
- 身體質量指數(BMI):BMI 是由體重(公斤)除以身高的平方(公尺)得出的數值。不過 BMI 只是一個基礎工具,它無法區分肌肉和脂肪。舉例來說,有些運動員 BMI 偏高,但其實他們的肌肉多、脂肪少,身體狀況非常健康。
- 體脂肪率(Body Fat):體脂肪率指的是身體中脂肪占總體重的比例,而過高的體脂肪率與多種慢性疾病風險相關。
- 肌肉量 (Muscle Mass):肌肉量是用來計算我們身體中所有肌肉的重量,包含骨骼肌、平滑肌、內臟肌肉(像心臟和消化系統),以及肌肉內含的水分。肌肉就像我們身體的「熱量引擎」,能持續消耗能量,即使在休息狀態下也不例外。當肌肉量增加時,基礎代謝率(BMR)也會提高,幫助身體燃燒更多熱量,以健康的方式減少脂肪並維持理想體重。
- 基礎代謝率(BMR):基礎代謝率是指你在完全休息狀態下消耗的熱量,也就是維持生命所需的最低能量。而 BMR 會因人而異,一般來說肌肉量越多,BMR 就越高。
- 內臟脂肪:內臟脂肪藏在我們的腹腔裡,包圍著器官。內臟脂肪高的人外觀上不一定明顯肥胖,但如果內臟脂肪過多,可能會帶來高血壓、脂肪肝、糖尿病等健康風險。
二、男女生肌肉量標準有差嗎?不同性別、年齡肌肉量標準表一覽
簡單了解肌肉量與其他常見指標後,那到底肌肉量多少才算符合標準呢?
一般來說,肌肉量隨著年齡的增長會經歷 3 個主要的階段:增加期、維持與增加傾向期和減少傾向期。
- 增加期:在兒童與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,肌肉量逐漸增加,尤其青春期更是肌肉量增加最快的時期。
- 維持與增加傾向期:進入成年後,男性和女性的肌肉量都會進入一個穩定的維持階段。
- 減少傾向期:中高年以後肌肉量隨著年齡增長、身體自然老化而減少。
而若從性別的角度來看,男生肌肉量普遍高於女生肌肉量,這主要是因為男性的睪固酮有助於肌肉生長,而女性的荷爾蒙在這方面的作用較少。尤其在青春期後,男性和女性的肌肉量差異會變得更加明顯,男性的肌肉量增長較快且持續,而女性則相對平穩。
不過以上的標準僅作為參考使用,每個人的肌肉量標準仍會受到活動量、身高、體重、健康狀況、基因等有所差異。想準確了解自己的肌肉量,建議可以透過專業的身體組成分析儀進行測量,並諮詢醫療人士的意見。
真正四肢細部分析!追求理想體態更有效率!
三、肌肉功能有哪些?一起認識肌肉對身體的重要性!
你是否曾因為搬重物而感到吃力?或是因為久坐而腰酸背痛? 其實這些問題可能都與你的肌肉量不足有關!肌肉就像是我們身體的引擎,它不僅讓我們能夠自由活動,更影響著我們的健康、體態,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了解肌肉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。
(一)運動功能
肌肉是身體的「動力來源」,它讓我們能自由行走、跑步、抬手拿東西,甚至完成像打字、寫字這樣精細的動作。骨骼肌透過收縮和放鬆,能協調身體完成各種活動,讓我們能靈活地完成各種日常活動。
(二)支撐身體
肌肉是支撐身體的重要結構,幫助穩定脊椎和關節,讓我們能站得直、坐得穩。當肌肉量充足時,能有效分擔骨骼的壓力,減少疲勞與不適。而隨著年齡增長,肌肉量減少可能導致肌少症,進而影響行動力並增加跌倒風險,因此擁有充足的肌肉量對預防肌少症特別重要。
(三)保護器官
肌肉就像是身體的一層防護墊,尤其是腹部和胸腔的肌肉群,有助於吸收外部衝擊,減少對心臟、肺部和其他內臟器官的傷害。
(四)儲存能量
肌肉是身體的能量倉庫,可以儲存大量的肝糖,在需要時快速提供能量。當我們進行高強度運動或處於能量不足的狀態時,肌肉中的肝糖會被釋放,幫助穩定血糖,就像身體隨時備有一個行動電源一樣。
(五)產生熱量、維持體溫
肌肉在運動或收縮時會產生熱能,幫助維持體溫。例如當環境寒冷時,肌肉會不自主地收縮(如打寒顫),這種產熱機制便是身體抵禦低溫的重要功能,讓我們在寒冷的冬天也能保持溫暖。
(六)促進骨骼健康
肌肉與骨骼是密不可分的夥伴,當肌肉收縮時,會對骨骼施加適度壓力,這種刺激能促進骨密度的生成,預防骨質疏鬆。有強壯的肌肉支撐,不僅能讓骨骼更穩定,還能大大降低骨折的機率。
(七)維持體態
肌肉量是維持體態的關鍵,肌肉不僅讓身體線條更結實有力,還能提高基礎代謝率(BMR),使身體即使在靜止狀態下也能燃燒更多熱量,達到控制體重、不易發胖的效果。
(八)促進新陳代謝
肌肉的代謝活動能加速全身的新陳代謝,幫助調節血糖和脂肪水平,降低慢性病如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的風險,讓身體運作更順暢、更健康。
此外,很多人擔心運動會讓自己變得太壯或「很大隻」,但其實這樣的情況並不容易發生。要增加肌肉量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和合理的飲食規劃,不會因為日常的運動就變成健美選手的體態。
而且適量增加肌肉量對健康其實很有幫助,不僅能提升體能、穩定代謝,還能有效維持體態與降低疾病風險。所以不用擔心變「太壯」,放心去運動,享受肌肉帶來的健康益處吧!
四、如何判斷肌肉量夠不夠?簡易 7 招在家也能自我評估
認識完肌肉對身體的重要性以後,那我們該如何判斷自己的肌肉量多少呢?以下和你分享幾個簡單易行的居家檢測方法,讓你在家就能快速評估自己的肌肉量。
方法 1:用手測量腿圍
用雙手的食指和拇指圍成一個圓圈,並圈住小腿最粗的地方。接著檢查手指與手指之間是否有空隙。空隙越大,肌肉量可能越少;反之,空隙較小或沒有空隙,代表肌肉比較緊實,肌肉量較為充足。
方法 2:觀察握力
握力與手部及前臂的肌肉量有很大關聯,當肌肉量不足時,手部力量會下降,造成抓握或搬動物品變得困難。如果你發現自己擰毛巾擰不乾,或者舉不動 5 公斤的沙拉油罐,便可能是肌肉量不足的跡象。
方法 3:行動是否吃力
如果你發現自己坐著起來很吃力,甚至需要靠扶手幫忙,或是爬 2 、3 階樓梯就覺得累到需要休息,就可能是肌肉量不足的徵兆。肌肉的力量對於日常活動非常重要,像是站起來或爬樓梯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,實際上都需要腿部肌肉和核心肌群的幫忙。
方法 4:觀察跌倒頻率
腿部肌肉和核心的肌肉與身體的平衡、穩定有關,如果這些肌肉變弱,我們就比較容易失去平衡,甚至跌倒。因此如果你發現自己 1 年內連續跌倒 2 次以上,或是跌倒的頻率較往年增加了,就可能是該加強肌肉訓練的時候了。
方法 5:觀察體重
肌肉是身體重要的組成部分,當肌肉量不足或流失時,可能會導致體重下降。如果你發現自己在沒有特別節食或減重的情況下,體重在半年內不知不覺掉了超過 5%,就可能是肌肉流失的信號。
方法 6:觀察肌耐力
肌肉耐力是指肌肉在持續活動中保持運作的能力,當肌肉量不夠或力量減弱時,會容易感到疲勞,無法像以前那樣輕鬆活動。舉例來說,如果你發現自己走路變慢,且無法長時間持續,就可能是肌少症的前兆。
方法 7:使用體組成計
體組成計不僅能讓你輕鬆測量肌肉量,還能幫助你定期追蹤身體的變化。每次測量後,你可以清楚了解自己肌肉和脂肪的比例,觀察肌肉量的增減,並了解自己是否有需要加強訓練的地方。這樣的定期檢測能讓你更有方向地調整健康計劃,而且只需要在家中就能隨時測量,非常方便又實用!
真正四肢細部分析!追求理想體態更有效率!
五、如何增加肌肉量?運動+飲食雙管齊下讓你告別軟趴趴!
想增加肌肉量,其實不一定非得去健身房或請教練。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運動和飲食原則,在家也能輕鬆進行居家訓練。以下將為你提供增肌指南,讓你擺脫軟趴趴的身材,找回健康體態。
(一)增肌運動怎麼做?
- 阻力訓練:阻力訓練是增肌的核心訓練方法。透過漸進式超負荷原則,逐漸增加訓練的重量或強度,讓肌肉不斷受到刺激,促進肌肉纖維的生長與修復,以增加肌肉量和強化肌肉功能。常見的阻力訓練包括自由重量訓練(如啞鈴、槓鈴)、機械器械訓練以及自體重訓練(如伏地挺身、深蹲等)。
- 有氧運動:雖然有氧運動主要以提升心肺功能為主,但它對增肌同樣有著不可忽視的輔助作用。有氧運動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、提升整體耐力,並改善心血管健康,這對長期訓練和肌肉增長來說十分重要。此外,有氧運動也能夠幫助減少體內多餘的脂肪,讓肌肉更加明顯。
(二)增肌飲食怎麼吃?
- 增加優質蛋白質攝取量:蛋白質是肌肉生長和修復的基礎營養素。當你進行肌肉訓練後,肌肉會受到微小的損傷,這時便需要蛋白質來幫助修復和增強。可以選擇雞胸肉、牛肉、魚類、蛋、豆類等優質蛋白質來源,有助於提供肌肉所需的胺基酸,促進肌肉增生。
- 充足的熱量:增肌需要消耗比日常所需更多的熱量,因此要確保熱量攝取量高於日常所需熱量,這樣身體才有足夠的能量來幫助肌肉生長。
- 選擇健康脂肪來源:健康的脂肪可以為身體提供能量,並幫助維持荷爾蒙穩定。建議可以選擇橄欖油、魚油、酪梨、堅果、種子等健康脂肪來源。
- 營養補充品作為輔助:在增肌過程中,適當的營養補充品(如蛋白粉、支鏈胺基酸 BCAA 等)可以作為輔助,幫助你更有效率地達到目標。不過營養補充品只應作為輔助,還是應以均衡飲食為主。
- 少量多餐:增肌並不是一次性攝取大量食物,而是要保持穩定的營養供應。因此建議 1 天可以分多次進餐,幫助提供身體穩定的營養來源,避免長時間處於飢餓狀態。
六、在家就能測肌肉量,最專業的體重體脂計推薦TANITA!
看完以上關於肌肉量的介紹,你是否也想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態呢?在這個健康意識日益增強的時代,源自日本的 TANITA 作為身體組成分析的全球領導品牌,自 1944 年成立以來,秉持著「每個人都因變得健康而感到幸福」的使命,致力於研發創新的健康測量設備。
TANITA 深信「健康源於準確的身體數值監測」,自 1992 年推出第 1 台 BIA 體脂肪分析儀以來,我們的身體組成測量技術已遍及 120 個國家,受到全球 3 千萬用戶及研究人員的廣泛信賴與愛戴。此外,TANITA 更首創多項指標,推出可量測內臟脂肪的體組成計以及家用型雙頻體組成計,致力於為消費者提供更精準、全面的身體組成分析體驗。
TANITA 的體組成計不僅能測量你的肌肉量,還能幫你了解「肌肉品質」。擁有優質的肌肉品質,代表肌肉更強韌、有彈性,這樣不僅能避免運動傷害,還能幫助提升新陳代謝,讓你燃燒更多卡路里。TANITA 的體組成計讓你更清楚知道自己身體的肌肉狀況,進而維持更健康、更有活力的生活!
RD-545 十二合一藍牙八點式體組成計
⭐可透過藍牙無線傳輸連結手機,輕鬆管理數據變化,隨時隨地掌握健康動向。
⭐測量項目高達 26 項,全方位完整掌握身體組成。
⭐全面檢視全身肌肉,達成左右平衡,為健康加分。
⭐世界初四肢細部分析,精準追蹤手臂、軀幹與腿部的各項數值,幫助強化核心肌群,改善姿勢並增強腿部力量,讓你更加靈活自如。
⭐媲美專業等級的雙頻測量技術,獨家測量肌肉品質。
⭐具站上即開機的自動辨識功能,並根據使用者區分顏色,讓操作更加便捷。
|北市衛器廣第 111120110 號
|衛醫器輸字第 034752 號
- 本體尺寸:320 × 57 × 348 mm
- 最大秤重:200 kg
- 測量型式:全身、左臂、右臂、左腿、右腿、軀幹
- 本體重量:2.8 kg(含電池)
- 製造產地:日本
- 優惠售價:$16,800
真正四肢細部分析!追求理想體態更有效率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