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想體重輕鬆達標!3大檢視方法與熱量管理指南,助你打造健康體態
理想體重怎麼看?幾公斤才標準?無論你想減肥,還是單純關心健康,了解標準體重都是重要一步!本文將分享BMI標準體重計算公式、身高體重標準表、理想腰圍等方法,並附上體重計推薦機型,讓你輕鬆邁向更健康的自己!
目錄: |
一、理想體重檢視方法 1:BMI 標準體重計算公式
BMI 的中文全名是「身體質量指數」(Body Mass Index,BMI),是世界衛生組織(WHO)建議用來評估體重是否健康的簡單方法。這項指標是透過身高和體重來計算,公式如下:
BMI=體重(公斤)/身高(公尺平方)
舉例來說,如果你的體重是 60 公斤,身高是 170 公分,此時你的 BMI 就會是:
- BMI=60÷(1.7×1.7)≒20.8
得出結果後,就可以再對照以下表格,判斷自己屬於哪個體重區間:
成人肥胖定義 |
身體質量指數(BMI) |
體重過輕 |
BMI<18.5 |
健康體位 |
18.5≦BMI<24 |
體重過重 |
24≦BMI<27 |
肥胖 |
BMI≧27 |
透過 BMI 的計算結果,可以初步判斷一個人的體重狀態,例如是否過輕、正常、過重,或已達肥胖程度。由於計算方式簡單,BMI 被廣泛用於健康管理與體重監測,並常見於各類健康檢查報告中。不過,BMI 只考慮總體重,卻無法區分肌肉與脂肪的比例,這也是許多健身族、運動愛好者不太依賴 BMI 判斷體態的原因。
舉個簡單的例子,2 個身高、BMI 皆相同的人,如果一位是經常重訓、肌肉發達的健身族,另一位則是久坐少動、體脂較高的上班族,即使 BMI 數值一致,視覺上的身形卻可能天差地遠!健身族的身材線條分明、結實有型,而體脂較高者則可能在腰腹、手臂等部位堆積較多脂肪,這正是 BMI 無法完全反映個人體態的原因。
此外,現在市面上也有許多體重計與體組成計都具備測量 BMI 的功能,能根據身高與體重快速計算出 BMI,並即時顯示結果,免去了手動計算的麻煩。部分進階型體組成計甚至能透過藍牙連接手機 App,自動記錄歷史數據,讓使用者可以更方便地追蹤 BMI 變化趨勢,輕鬆掌握體重管理狀況。
立即了解 TANITA 體組成計,開啟更智慧的健康管理方式!
二、理想體重檢視方法 2:身高體重標準表
除了以上的方法,你還可以依照自己的身高,參考以下的「成年男生、女生標準體重表」,快速對照自己的理想體重範圍,輕鬆判斷體重是否落在健康標準內!
成年人健康體重對照表
身高(公分) |
正常體重範圍(公斤) 18.5≦BMI<24 |
體重過重範圍(公斤) 24≦BMI<27 |
肥胖(公斤) BMI≧27 |
145 |
38.9~50.4 |
50.5~56.7 |
56.8 |
146 |
39.4~51.1 |
51.2~57.5 |
57.6 |
147 |
40.0~51.8 |
51.9~58.2 |
58.3 |
148 |
40.5~52.5 |
52.6~59.0 |
59.1 |
149 |
41.1~53.2 |
53.3~59.8 |
59.9 |
150 |
41.6~53.9 |
54.0~60.7 |
60.8 |
151 |
42.2~54.6 |
54.7~61.5 |
61.6 |
152 |
42.7~55.3 |
55.4~62.3 |
62.4 |
153 |
43.3~56.1 |
56.2~63.1 |
63.2 |
154 |
43.9~56.8 |
56.9~63.9 |
64.0 |
155 |
44.4~57.6 |
57.7~64.8 |
64.9 |
156 |
45.0~58.3 |
58.4~65.6 |
65.7 |
157 |
45.6~59.1 |
59.2~66.5 |
66.6 |
158 |
46.2~59.8 |
59.9~67.3 |
67.4 |
159 |
46.8~60.6 |
60.7~68.2 |
68.3 |
160 |
47.4~61.3 |
61.4~69.0 |
69.1 |
161 |
48.0~62.1 |
62.2~69.9 |
70.0 |
162 |
48.6~62.9 |
63.0~70.8 |
70.9 |
163 |
49.2~63.7 |
63.8~71.6 |
71.7 |
164 |
49.8~64.5 |
64.6~72.5 |
72.6 |
165 |
50.4~65.2 |
65.3~73.4 |
73.5 |
166 |
51.0~66.0 |
66.1~74.3 |
74.4 |
167 |
51.6~66.8 |
66.9~75.2 |
75.3 |
168 |
52.2~67.6 |
67.7~76.1 |
76.2 |
169 |
52.8~68.4 |
68.5~77.0 |
77.1 |
170 |
53.5~69.3 |
69.4~77.9 |
78.0 |
171 |
54.1~70.1 |
70.2~78.9 |
79.0 |
172 |
54.7~70.9 |
71.0~79.8 |
79.9 |
173 |
55.4~71.7 |
71.8~80.7 |
80.8 |
174 |
56.0~72.6 |
72.7~81.6 |
81.7 |
175 |
56.7~73.4 |
73.5~82.6 |
82.7 |
176 |
57.3~74.2 |
74.3~83.5 |
83.6 |
177 |
58.0~75.1 |
75.2~84.5 |
84.6 |
178 |
58.6~75.9 |
76.0~85.4 |
85.5 |
179 |
59.3~76.8 |
76.9~86.4 |
86.5 |
180 |
59.9~77.7 |
77.8~87.4 |
87.5 |
181 |
60.6~78.5 |
78.6~88.4 |
88.5 |
182 |
61.3~79.4 |
79.5~89.3 |
89.4 |
183 |
62.0~80.3 |
80.4~90.3 |
90.4 |
184 |
62.6~81.2 |
81.3~91.3 |
91.4 |
185 |
63.3~82.0 |
82.1~92.3 |
92.4 |
186 |
64.0~82.9 |
83.0~93.3 |
93.4 |
187 |
64.7~83.8 |
83.9~94.3 |
94.4 |
188 |
65.4~84.7 |
84.8~95.3 |
95.4 |
189 |
66.1~85.6 |
85.7~96.3 |
96.4 |
190 |
66.8~86.5 |
86.6~97.4 |
97.5 |
表格來源: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
三、理想體重檢視方法 3:理想腰圍、腰臀圍標準
除了 BMI 之外,腰圍與腰臀比也是評估理想體重的重要指標,特別是用來判斷腹部脂肪的分布狀況,以進一步評估罹患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風險。
而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建議,男性成人的理想腰圍標準應小於 90 公分,女性成人則應小於 80 公分。如果腰圍超過這個標準,則代表內臟脂肪可能較多,需要特別注意飲食與運動,以降低健康風險。
而腰臀比則是腰圍除以臀圍得出的數值,這個數值同樣能判斷你的體脂分布狀況,看看你的脂肪是否集中在腹部(蘋果型身材),還是較平均分布在下半身(梨型身材)。而腰臀比的健康標準為男性成人應小於 0.92,女性成人則應小於 0.88。
減少內臟脂肪不只是為了瘦,更是為了健康。 除了關注體重,定期測量腰圍與腰臀比,能讓你的體態管理更精準,減脂效果更有感!
💡如何正確測量腰圍?
- 站直並放鬆:移除腰部覆蓋衣物,保持自然站姿,放鬆腹部,避免吸氣或縮小腹。
- 找到測量位置:腰圍應測量髂骨上方、肋骨下方的最細部位。
- 環繞腰部測量:將皮尺水平繞過腰部,確保皮尺貼合但不壓迫皮膚。
- 讀取數值:保持正常呼吸,在自然吐氣的情況下讀取測量結果。
四、一天該吃多少?了解理想體重與每日熱量需求的關係
想要達到理想體重,了解每天需要攝取多少熱量也是關鍵!不管你的目標是減重塑身還是提升代謝,關鍵都在於掌握「熱量收支」。每個人的熱量需求都不同,主要取決於每日總消耗熱量(TDEE,Total Daily Energy Expenditure)、日常活動量,以及你的體重管理目標,這是決定你一天該吃多少的核心數據!
TDEE 代表你一天消耗的總熱量,它包含 2 大部分:
- 基礎代謝率(BMR,Basal Metabolic Rate):這是你即使整天不動,身體仍需消耗的熱量,用來維持生命基本機能,例如心跳、呼吸、體溫調節與器官運作。BMR 受肌肉量影響,肌肉越多,代謝越高,因此減脂時保住肌肉,能讓你燃燒更多熱量!
- 日常活動熱量消耗:包含所有的活動,如走路、工作、健身、運動,甚至日常瑣事如家務與站立,都會影響 TDEE。活動量越大,TDEE 越高,因此增加運動與日常活動(NEAT,非運動性活動產熱),可以幫助你提高總熱量消耗,更有效達成減重或增肌目標。
而根據目標的不同,需要攝取的熱量與 TDEE 的關係也會有所差異:
- 維持體重:如果你的目標是保持當前體重,那麼每日攝取的熱量應與你的 TDEE 相近,確保能量收支平衡,讓體重維持穩定。
- 減重:若你的目標是減少體重,則需要創造「熱量赤字(Caloric Deficit)」,也就是每日攝取的熱量低於 TDEE,讓身體開始動用儲存的脂肪來提供能量,進而達到減重效果。
- 增重:如果你希望增加體重,特別是增肌,那麼你的每日熱量攝取應超過 TDEE,創造「熱量盈餘(Caloric Surplus)」,為身體提供額外能量來促進體重與肌肉生長。
根據以上的基本概念,可以再透過對照以下的表格來計算出自己的每天所需要的熱量:
每天活動量 |
體重過輕者所需熱量 |
體重正常者所需熱量 |
體重過重、肥胖者所需熱量 |
輕度工作 |
35 大卡 X 目前體重(公斤) |
30 大卡 X 目前體重(公斤) |
20~25 大卡 X 目前體重(公斤) |
中度工作 |
40 大卡 X 目前體重(公斤) |
35 大卡 X 目前體重(公斤) |
30 大卡 X 目前體重(公斤) |
重度工作 |
45 大卡 X 目前體重(公斤) |
40 大卡 X 目前體重(公斤) |
35 大卡 X 目前體重(公斤) |
表格來源: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
- 輕度工作:大部分從事靜態或坐著的工作,如辦公室職員、學生等。
- 中度工作:從事機械操作、接待或家事等站立活動較多的工作,如銷售員、老師、餐飲業等。
- 重度工作:從事農耕、漁業、建築等重度使用體力之工作,如建築工人、搬運工、送貨員等。
五、邁向標準體重的健康管理夥伴:最專業的體重計推薦 TANITA!
想要邁向理想體重,除了飲食控制與運動,一台精準的體重計更是不可或缺!TANITA 作為全球頂尖體重管理品牌,提供專業功能,不僅能測量體重、體脂、肌肉量,還能幫助你追蹤變化,精準調整飲食與訓練計畫。無論你是想打造完美線條,還是進行數據化體態管理,TANITA 讓每一次測量都成為進步的關鍵,助你更科學地達成健康目標!
TANITA 深信「健康源於準確的身體數值監測」,自 1992 年推出第 1 台 BIA 體脂肪分析儀以來,我們的身體組成測量技術已遍及 120 個國家,受到全球 3 千萬用戶及研究人員的廣泛信賴與愛戴,熱銷突破一億台,TANITA 是世界銷售 No.1 的體組成計品牌。此外,TANITA 更首創多項指標,推出可量測內臟脂肪的體組成計以及雙頻科技獨家測量肌肉品質,致力於為消費者提供更精準、全面的身體組成分析體驗。
同時 TANITA 也於 1990 年成立「體重科學研究所」,以及 1998 年成立「TANITA 醫學顧問委員會」,結合醫學、運動學、營養學、心理學等各方面研究,全方位照護使用者的健康,讓產品與技術更貼近使用者需求,讓你輕鬆開始健康生活的新篇章!
RD-545 十二合一藍牙八點式體組成計
⭐可透過藍牙無線傳輸連結手機,輕鬆管理數據變化,隨時隨地掌握健康動向。
⭐測量項目高達 26 項,全方位完整掌握身體組成。
⭐世界初四肢細部分析,真正細部量測左右側手部及腿部肌肉量、體脂率等各項數值。
⭐媲美專業等級的雙頻測量技術,獨家測量肌肉品質。
⭐具站上即開機的自動辨識功能,並根據使用者區分顏色,讓操作更加便捷。
|北市衛器廣第 111120110 號
|衛醫器輸字第 034752 號
- 本體尺寸:320 × 57 × 348 mm
- 最大秤重:200 kg
- 測量型式:全身、左臂、右臂、左腿、右腿
- 本體重量:2.8 kg(含電池)
- 製造產地:日本
- 優惠售價:$16,800
- 購買連結
BC-402 十合一藍牙體組成計
⭐藍牙無線連接手機 APP,讓你的健康紀錄更即時、更方便。
⭐內建圖表功能讓你輕鬆監測數據變化,掌握健康狀況一目了然。
⭐提供 10 大身體組成數值測量,且能自動切換測量項目,讓你全面了解自身身體狀態。
⭐簡約質感,超薄設計,搭配 30mm 大螢幕顯示,讓你在使用中享受極致的美感與便利性。
⭐自動辨識功能,無需彎腰操作,只需輕輕站上,即可輕鬆完成測量。
|北市衛器廣第 110110001 號
|衛部醫器陸輸字第 001238 號
- 本體尺寸:217 × 316 × 27 mm
- 最大秤重:150 kg
- 本體重量:1.4 kg(含電池)
- 顏色:白、黑
- 優惠售價:$2,680
- 購買連結
BC-771 八合一腳點體組成計
⭐獨家「腳點」功能,根據腿部肌肉量給出評分,以評估雙腿肌肉量是否足以支撐體重。
⭐體脂率 5 階段判定,準確了解自身體脂狀況,從瘦到肥胖,一目了然。
⭐內臟脂肪指數 3 階段判定,精確分辨內臟脂肪標準。
⭐肌肉量 3 階段判定,幫助了解肌肉發展情況。
⭐基礎代謝量 3 階段判定,輕鬆掌握代謝水平,助你精確調整飲食和運動。
⭐具自動補償功能,有效減少因收納或移動造成的誤差,放置在堅硬平坦的地板上即可準確測量。
⭐箭頭顯示與前次測量值比較,數值增減一目了然,追蹤變化更方便。
⭐測量項目以文字顯示,直觀明瞭。
⭐最多可登錄 5 位用戶,方便全家大小使用。
⭐具自動辨識功能,可智能識別用戶,測量更快捷。
- 本體尺寸:280 × 280 × 26 mm
- 最大秤重:150 kg
- 本體重量:1.6 kg(含電池)
- 顏色:白、深灰
- 優惠售價:$1,980
- 購買連結
日本健康管理第一品牌:TANITA,守護全家大小的健康!